在当时,射电天文学是比较不受待见的,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射电波的波长太长了,来自空间的射电信号,波长大约是光波波长的几十万倍甚至几百万倍,射电望远镜必须有一个比光学望远镜的镜面大得多的抛物面天线, 才能产生像光学望远镜那样清晰的天空图像(θ=1.22λ/D,θ为分辨率,λ为接收波长,D为望远镜口径),这样的大制作让当时的科学家们望而止步。
1938年,美国天文学家格罗特·雷伯(英语:Grote Reber)在美国用自制的直径9.45米、频率162兆赫兹的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证实了央斯基的发现,并测到了太阳以及其他一些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军用雷达接收到太阳发出的强烈无线电辐射,表明超高频雷达设备适合于接收太阳和其他天体的无线电波。二战结束后,英国继续对太阳射电频率的研究工作,在1950年,他们发现,太阳的射电信号大多与太阳活动有关,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射电天文学及太阳物理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射电天文学在观察宇宙中的发展历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ab09801000arf.html
2、央斯基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E%E6%96%AF%E5%9F%BA/1230607?fr=aladdin
3、向守平,天体物理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关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星明天文台”,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收获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