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恋
审核│黄坚
编辑│杜飞
星明科普 ·
宇宙中有一类不起眼的特殊天体,这种天体质量范围在最重的气态巨行星和最轻的恒星之间,约为13至80倍木星质量。由于质量较低,这类天体不足以发生氢氦核聚变(可以发生氘核、氚核聚变和锂核聚变,但不能引发氕氕聚变),因此它们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恒星,这种亚恒星天体称为失败的恒星。1975年美国天文学家吉尔·塔特(Jill Tarter)提出将这类天体称为褐矮星,现已成为这类天体公认的名称。值得注意的是,低于此质量范围且不围绕任何天体运行的天体类型被称为亚褐矮星,有时也称为流浪行星。
褐矮星艺术概念图(图片来源于NASA)
褐矮星的发现过程十分漫长曲折,因为褐矮星亮度低、不易观测的特点,使得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存在于理论中的天体类型,没有人能回答这种天体是否真的存在。1963年,美国天文学家希夫·库玛尔(Shiv S. Kumar)首次在理论上预测了褐矮星的存在。随后,在漫长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许多天文学家进行无数次搜寻,结果一无所获,褐矮星仿佛与天文学家们捉迷藏一般,深深隐藏在宇宙中。转机出现在1995年,这一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冷恒星、恒星系统和太阳研讨会上,一组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褐矮星Gliese 229B,其光谱中含有甲烷和锂,表面温度低于1000 K,质量是木星的20到50倍,这些特征表明它不是一颗恒星,结合Gliese 229B的种种特点,该天体被认为是最早发现的褐矮星之一(另一组天文学家几乎同时发现了另一颗褐矮星Taide 1),相关论文于同年11月底和12月初相继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1995年仿佛是打开褐矮星藏身大门的一年,随后的许多年里,随着巡天设施的进步,世界范围内多台望远镜开始搜寻褐矮星,更多褐矮星陆续被发现,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类天体或许并不稀有。
帕洛玛山天文台和哈勃空间望远镜对GL229B的分别成像(图片来源于NASA)
我们常见恒星的光谱型是O、B、A、F、G、K、M,当发现了温度更低的恒星和褐矮星之后,天文学家将光谱型往低温区进行了扩展,增加了L、T、Y三类光谱型。扩展后的光谱型中,部分晚型M、大部分L、全部T和已发现的全部Y型矮星属于褐矮星。M型褐矮星和L型褐矮星表面温度相对较高,它们的光谱接近M型恒星;T型褐矮星表面温度相对适中,其光谱类似于巨行星;Y型褐矮星表面温度相对最低,是已知最冷光谱型的褐矮星。
恒星、红矮星、褐矮星、行星对比图(图片来源于wikipedia)
褐矮星的发现让人们意识到宇宙的复杂性,对褐矮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宇宙演化、恒星形成等等。但是褐矮星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等方面仍然充满谜团,还需要科学家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研究。
参考资料
(1)琳达·施韦策著,屈艳译,宇宙百年探险:天文学家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2.5
(2)张长喜,探寻褐矮星,天文爱好者,2021年第7期
(3)Grady Robbins等,CWISE J105512.11+544328.3:A Nearby Y Dwarf Spectroscopically Confirmed with Keck/NIRE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23.11
(4)S. K. Leggett et al.,The First Y Dwarf Data From JWST Show That Dynamic and Diabatic Processes Regulate Cold Brown Dwarf Atmospheres,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23.12
(5)What is a brown dwarf?,NASA Star Child,https://starchild.gsfc.nasa.gov/docs/StarChild/questions/question62.html
(6)王有芬,邵正义.褐矮星的观测特征和搜寻[J].天文学进展,2013(1):17-36
关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星明天文台”
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收获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