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孟嘉、赵经远
1928年11月22日,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美国的张钰哲先生发现了一颗未知的小行星,这是第一颗亚洲人发现的小行星,临时编号1928UF。最后证实,这是一颗从未被人发现的小行星,随后被授予永久编号1125。为表示对远隔重洋的祖国的怀念,张钰哲决定把它取名为“中华(China)”。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颗小行星后来失去了踪迹。1949年后,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在张钰哲台长的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小行星的搜寻与观测工作,终于在1957年10月30日,从万千繁星中找到一颗与1928UF轨道相似的小行星,经张钰哲本人同意,以此取代了小行星1125,命名为“中华(China)”。而在张钰哲逝世后一个月,原来的小行星1125(1928 UF)被重新找回,并重新编号为小行星3789,且重新命名为“中国”(Zhongguo)。
张钰哲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行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至于网上一些买卖小行星命名权的行为,都是不被国际承认的,属于自娱自乐,所获得的证书没有权威性。如果你一定要买小行星命名权,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回答说:“那些赚走你钞票的人会很开心的”)因此,小行星命名往往被看做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我国对小行星的探测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但自启动以来,收获颇丰,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1949年开始对小行星进行观测,到1994年4月,已有120多颗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在全球62个天文台中名列第五。其中已经用我国地名、历史人名命名的有七十多颗,如北京(2045)、上海(2179)、张衡(1802)、祖冲之(1888)、一行(1972)、郭守敬(2012)、沈括(2027)等,用中国现代科学家命名的有张钰哲(2051)、王绶琯(3171)、叶叔华(3241)、戴文赛(3405)、周光召(3462)等,以业余天文爱好者命名的有周兴明(4730)、高兴(204710)、陈韬(19873)、曾维舟(375043)等。
电视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与购买小行星命名权有关的部分
为一个小行星取上一个特定的名字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现行的小行星命名规则下,加之各大专业巡天系统机构的覆盖,业余爱好者发现小行星后获得永久编号的难度非常大,往往耗费许多精力却不能保证有收获(获得临时编号不会很艰难,星明天文台已有上百颗小行星获得临时编号,欢迎加入我们(QQ群号:73444198)。但是永久编号就十分困难了,可能性近乎为0)。如果回到十年前,那时候小行星的命名规则更松一些,获得永久编号并不是难事。那么,在现行命名规则下怎么才能获得被国际承认的小行星命名权呢?大致流程如下:
1.持续固定观测某些天区,某日在某个天区发现一个小行星,与进行过多次冲日的已知目标或仅确认过一次冲日的新增目标进行比对,发现具有对应目标并且是未获得编号的小行星就可以上报。当小行星中心收到同一目标两个夜晚以上的观测报告后,会给这个新目标一个临时编号[临时编号由发现年份以及2个字母一个数字组成,如一颗小行星临时编号为2012DA14。其中“2012”为发现年份;“D”代表2月下半月(每个月1-15日为上半月,余下日期为下半月),1月上半月为A,下半月为B,2月上半月为C,下半月为D,依次类推(I除外,因为其容易和阿拉伯数字1混淆);第二个字母(同上,不用I)代表本次半月内发现的第几颗小行星数目,如果是只有“A”这个字母的话,那么就是本月发现的第1颗,如果后面还有数字的话,就是排到字母最后一个“Z”,开始循环使用数字,如“Z”为第25颗后,重新编号为“A1”,这就是第26颗,“B1”就是第27颗,以此类推。2012DA14代表2012年2月下半月发现的第351颗小行星]并等待后续验证。这两个观测夜的数据可以来自不同观测者。
2. 使用两个观测夜的数据估算前几次冲日的时间,与旧的观测数据验证比对。在这个阶段可能会对应到已获得临时编号且只有一次冲日记录的小行星,在确认两者是同一天体后,将会选取其中一个的临时编号作为标准,临时编号的选择不会影响将来小行星发现者的认定。如果与旧目标比对后没有结果,就需要估算下一次冲日的时间以等待后续的观测。新目标往往需要跟踪观测很久才能获得下一次冲日的数据(有些目标需要跟踪三到四个月)。在之后每一组新数据的提交都可以推进新目标的验证进度。比对时如果遇到已获得临时编号的情况,同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标准。
3. 获得第一次冲日数据的验证之后,还需要后续更多的观测验证以优化轨道数据。在成功获得四次以上良好的冲日数据后,小行星的轨道就能较为精确地确定下来,这个时候小行星会获得一个永久编号,例如31662。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如近地小行星只需要三次甚至两次冲日的数据就能确定轨道并给予永久编号。
4. 获得永久编号后的十年内,小行星的发现者将有权利为这颗小行星申请一个命名,在提议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时需附上简短的引文以解释取名缘由。
小行星的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前面一部分是一个永久编号,后面一部分是一个名字,国际小行星提名委员会一般根据发现者的提议而进行小行星命名,因此小行星的命名权现在一般属于发现者。然而,纵然如此,小行星的命名还是存在以下几种规则:
1.名称不长于16个字符
2.最好是一个词
3.在某种语言中可以发音
4.非攻击性词汇
5.应避免名称与已获得命名的小行星或者自然行星的卫星过于相似
6.不鼓励使用宠物的名字
7.不能用发现者自己的名字命名
8.以政治或军事活动而闻名的个人或事件的名称,在其本人死亡或事件发生后的100年内都不允许作为命名
9.每个个人发现者或组织不能在两个月内提议超过两个以上的小行星命名
10.纯商业或以商业性质为主的命名是不被允许的
11.特殊类型的小行星有另一套命名规则,如阿波菲斯小行星。
所有的小行星命名,须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提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在公布后成为该小行星的永久名字。所以,小行星的命名也往往是一波三折。
有关小行星的更多疑问,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小星会为你一一解答哦~
关注公众号“星明天文台”,和小星一起踏遍星辰,收获浪漫吧~